其他账号登录: 注册 登录
易学名人大陆企业家港澳台企业家海外华人企业家企业名家明星百科书法名家画家百科雕刻大师民间匠人艺术家百科医生百科网红百科讲师百科热点人物作家百科武术名人运动员收藏家百科慈善家百科大德高僧道教人物励志人物百科模特百科人物访谈情感导师历史人物律师百科财经人物媒体人物六十四卦命理百科风水百科起名百科择日百科周易百科生肖百科星座百科符咒百科道法百科易学资讯易学书籍易学百科道家人物百科道教知识百科道教百科佛学知识寺院百科大德高僧佛教百科国学百科百家姓氏族谱文化姓氏百科感悟人生诗词百科民俗百科品牌百科企业百科寺庙百科北京陵园百科天津陵园百科上海陵园百科河北陵园百科山西陵园百科云南陵园百科内蒙陵园百科辽宁陵园百科吉林陵园百科黑龙江陵园百科江苏陵园百科浙江陵园百科西藏陵园百科安徽陵园百科福建陵园百科江西陵园百科山东陵园百科河南陵园百科湖北陵园百科陕西陵园百科湖南陵园百科广东陵园百科广西陵园百科海南陵园百科四川陵园百科贵州陵园百科甘肃陵园百科青海陵园百科新疆陵园百科陵园百科知名网站中国易经协会龙虎山道家养生文化促进会社团组织门店百科养老院百科孤儿院百科算命馆风水馆起名馆择日馆易学培训中心权威易学机构易学机构慈善机构医院百科影视百科法律百科情感百科科技百科自媒体百科农业百科生活百科房产百科养生百科旅游百科酒店百科中医偏方百科疑难杂症百科名医百科医学百科娱乐业百科育儿百科整形医生美容知识美容机构美容百科心理百科大学百科教育百科专业百科名校百科文化百科教师百科残疾人学校百科培训机构幼儿园百科国学堂百科吉林百科黑龙江百科江苏百科浙江百科安徽百科福建百科江西百科山东百科河南百科湖北百科湖南百科广东百科广西百科海南百科四川百科贵州百科云南百科西藏百科陕西百科甘肃百科青海百科新疆百科香港百科澳门百科台湾百科上海百科内蒙古百科辽宁百科山西百科河北百科天津百科北京百科城市百科乡村百科景点百科地方文化旅游百科美食百科特产百科百科知道入驻申请百科代理百科合作百科商城联系我们关于我们会员注册会员登录友情链接媒体资源合作伙伴意见反馈百科指南用户协议
百科词典

以易医应对看不见的“敌人”--疫情,未病先防,有病早治

 二维码 122
发表时间:2020-02-10 19:31作者:罗李华

罗李华/文

许多本不该发生的人间悲剧,却一次次的在我们身边重演。此次疫情泛滥谁之过呢?如果不是因为人类贪食野味,如果不是因为李文亮医生等人被提出警示和训诫,如果大家都能自觉隔离,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灾难。

由于个别人的侥幸心理,却让国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归根结底,都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如果我们多一些自律,如果我们多一些预防疾病的健康常识,也就不会有今天的灾难。

古人讲究“天人相应”,人和自然都是“阴阳二气”的产物,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同受阴阳五行法则的制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当我们大肆破坏自然、破坏生态等行为过后,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报复与大面积吞噬人类。

欲探天地之规律,解人间之疾病,必先学习易经,曾国藩说:“各朝学者,无不读《易》者,无不悉医者。医者,易也。医则调身,易则调神。”从中不仅能够看到古代学者的学养,更可窥见“医易同源”的思想共识。若能将“易”与“医”纳入我们的义务教育当中,让全民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与学习医家常识,国民强,则中国强。在疾病面前,我们人人都应当把健康当做首要大事来看。

唐代著名的养生家王冰认为:“但因循时气序,养生调节之宜,不妄作劳,则生气不竭,永保康宁”。我们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就是对家庭的负责,也是对社会与国家的负责。国父孙中山先生就因为忙于上医治国,而疏于下医治病,导致过劳伤身、英年早逝。他若能晚逝二十年,或许民国历史将改写。

人同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传统易医提倡人与自然统一观,通过阴阳五行学说来预防疾病。自古我国医家文化就汇集了祖先们防病的诸多方法,糅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古人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即所谓“天以阴阳二化生万物,人以阴阳而营养一身”,说明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

自然风水环境与健康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吕氏春秋》中论述了水质与健康的关系:“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尪与伛人。”说明地理环境与健康长寿密切相关,优美的环境与适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因此,保护好自然环境,保护好生态,就是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就是保护好我们自己。

此次新冠状病毒疫情虽然泛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被感染,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死,我们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则不必恐慌。任何疾病的发展,都与我们自身的免疫力与心态都有很大的关系。《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人有其内,必彰其外。那些爱抱怨的人容易得胃病;易发怒的人,容易得肝病;疑心重,猜忌心强,思维多幻想,易患风湿疾患;而任性与偏执者则多患神经性头痛;那些由嫉妒和疑心所引发的内心不平衡,则多患内分泌失调、糖尿病等疾患…,只要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内心中正平和,过事不羁,就不会与疾病为伍。清代大儒方苞早有怡人之解:“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故仁者寿。”意思是说,一个人,性格温和、品质慈悲善良、心胸宽宏大度、言语简洁不躁,具备这些特质的人,都属于是仁者,真正的仁者,必定长寿。

疫情,是我们看不见的“敌人”,我们应该学会自防、自救,古代医家思想提倡“治未病”,意思是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则防变。平时多加锻炼身体,保持饮食起居规律,提高自身免疫力。当初感疾病时,病在皮毛时,其病邪浅,病情轻,正气未伤,及时治疗,则容易治愈。《黄帝内经》称:“上工救其萌芽,治其未发”,就是强调在病初期及早治疗,不给病情发展的机会,才不至于使小恙拖成大病,失去最佳治疗机会。治未病,体现了中医对待疾病的正确态度,把握住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设法阻断转变,使用“已病”向“未病”、“未病”向健康发展。

中医学的理论是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来揭示人体各部位的生理功能,以下将对五行做相应的分析:

水: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及现象;

火:凡具有温热、升腾、昌茂、繁盛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及现象;

木: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及现象;

金: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清洁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及现象;

土: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及现象。

如有肝病时,从木克土,可知肝病会传到脾,就应预先充实脾气,使肝病无法影响脾胃。


针对此次疫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月27日起,经在四省份试点开展清肺排毒汤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临床观察显示,截至2月5日,4个试点省份运用清肺排毒汤救治确诊病例214例,3天为一个疗程,总有效率达90%以上,其中60%以上患者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改善明显,30%患者症状平稳且无加重。

清肺排毒汤由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多个治疗由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的经典方剂优化组合而成,组方合理,性味平和,可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也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该方也可用于普通感冒和流感患者。

处方组成:

麻黄9g、炙甘草6g、杏仁9g、生石膏15~ 30g (先煎)、桂枝9g 、泽泻9g 、猪苓9g、白术9g、茯苓15g、柴胡16g、 黄芩6g 、姜半夏9g、生姜9g、紫菀9g 、冬花9g、 射干9g、细辛6g、山药12g、枳实6g 、陈皮6g、藿香9g。

传统中药饮片,水煎服。每天一付,早晚两次(饭后四十分钟),温服,三付一个疗程。

如有条件,每次服完药可加服大米汤半碗,舌干津液亏虚者可多服至一碗。(注:如患者不发热则生石膏的用量要小,发热或壮热可加大生石膏用量)。若症状好转而未痊愈则服用第二个疗程,若患者有特殊情况或其他基础病,第二疗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处方,症状消失则停药。

清肺排毒汤为疾病治疗方剂,不建议作为预防方使用。


文章分类: 易学资讯
分享到:

科词典

中国公信百科

权威 客观 专业

百科词典,主要收录中国当代知名人物、企业、行业相关词条为主,是由各大网民申请供稿,由专职人员严格审核编辑而成,旨在打造一个值得大家信赖的诚信百科平台。

申请入驻】


入驻百科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周六至周日 :9:00-17:00
百科权威推荐

百科权威推荐

易学专家

罗李华加V.png

—— 罗李华 ——

罗李华,男,生于一九八二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现为释玄斋第七代传承人当代易学文化传承师当代著名易学家、闾山派灵通法坛主持,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易学顾问,中国国学文化传承委员会委员释玄斋集团创始人,国易文化创始人,中国易经研究会副秘书长华夏易道文化研究院院长,当代易学名人协会会长,鹰潭市龙虎山道家养生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北大博雅教育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管理学科研究院商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易经名人协会名人,中国讲师联盟会签约国学讲师,中国易经研究学会易学专家,元培工匠国学应用领域高级专家,中国易学专家联盟会易学专家,中华名家数据库易学专家、华夏名人数据库易学专家、中国易经文化协会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国学大师、互联网时代中国百强讲师,清华EMBA总裁班讲师,民间通书历法推算专家、各大主流媒体易学专栏作家。在各大媒体发表论文数千余篇,全国弟子数千人。先后被各地世界500强企业及多家上市企业、央企、国企等聘为风水顾问。大师电话:18559183999(微信同号)

罗李华易学文化专栏
共1页
到第
合作机构

合作机构

权威编辑

释玄斋标准头图.jpg

名人百科.jpg




释玄斋.jpg